(编辑:jimmy 日期: 2025/1/25 浏览:2)
Hi,大家好,我是明哥。
在自己学习 Golang 的这段时间里,我写了详细的学习笔记放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Go编程时光》,对于 Go 语言,我也算是个初学者,因此写的东西应该会比较适合刚接触的同学,如果你也是刚学习 Go 语言,不防关注一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我的在线博客:http://golang.iswbm.com
我的 Github:github.com/iswbm/GolangCodingTime
1. 什么是 Context?
在 Go 1.7 版本之前,context 还是非编制的,它存在于 golang.org/x/net/context 包中。
后来,Golang 团队发现 context 还挺好用的,就把 context 收编了,在 Go 1.7 版本正式纳入了标准库。
Context,也叫上下文,它的接口定义如下
type Context interface {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Done() <-chan struct{} Err() error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可以看到 Context 接口共有 4 个方法
Deadline
:返回的第一个值是 截止时间,到了这个时间点,Context 会自动触发 Cancel 动作。返回的第二个值是 一个布尔值,true 表示设置了截止时间,false 表示没有设置截止时间,如果没有设置截止时间,就要手动调用 cancel 函数取消 Context。Done
:返回一个只读的通道(只有在被cancel后才会返回),类型为 struct{}
。当这个通道可读时,意味着parent context已经发起了取消请求,根据这个信号,开发者就可以做一些清理动作,退出goroutine。Err
:返回 context 被 cancel 的原因。Value
:返回被绑定到 Context 的值,是一个键值对,所以要通过一个Key才可以获取对应的值,这个值一般是线程安全的。2. 为何需要 Context?
当一个协程(goroutine)开启后,我们是无法强制关闭它的。
常见的关闭协程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属于正常关闭,不在今天讨论范围之内。
第二种,属于异常关闭,应当优化代码。
第三种,才是开发者可以手动控制协程的方法,代码示例如下:
func main() { stop := make(chan bool) go func() { for { select { case <-stop: fmt.Println("监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fmt.Println("goroutine监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监控停止") stop<- true //为了检测监控过是否停止,如果没有监控输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 }
例子中我们定义一个stop
的chan,通知他结束后台goroutine。实现也非常简单,在后台goroutine中,使用select判断stop
是否可以接收到值,如果可以接收到,就表示可以退出停止了;如果没有接收到,就会执行default
里的监控逻辑,继续监控,只到收到stop
的通知。
以上是一个 goroutine 的场景,如果是多个 goroutine ,每个goroutine 底下又开启了多个 goroutine 的场景呢?在 飞雪无情的博客 里关于为何要使用 Context,他是这么说的
chan+select的方式,是比较优雅的结束一个goroutine的方式,不过这种方式也有局限性,如果有很多goroutine都需要控制结束怎么办呢?如果这些goroutine又衍生了其他更多的goroutine怎么办呢?如果一层层的无穷尽的goroutine呢?这就非常复杂了,即使我们定义很多chan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goroutine的关系链就导致了这种场景非常复杂。
在这里我不是很赞同他说的话,因为我觉得就算只使用一个通道也能达到控制(取消)多个 goroutine 的目的。下面就用例子来验证一下。
该例子的原理是:使用 close 关闭通道后,如果该通道是无缓冲的,则它会从原来的阻塞变成非阻塞,也就是可读的,只不过读到的会一直是零值,因此根据这个特性就可以判断 拥有该通道的 goroutine 是否要关闭。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onitor(ch chan bool,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v := <-ch: // 仅当 ch 通道被 close,或者有数据发过来(无论是true还是false)才会走到这个分支 fmt.Printf("监控器%v,接收到通道值为:%v,监控结束。\n", number,v)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stopSingal := make(chan boo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stopSingal, i) } time.Sleep( 1 * time.Second) // 关闭所有 goroutine close(stopSingal) // 等待5s,若此时屏幕没有输出 <正在监控中> 就说明所有的goroutine都已经关闭 time.Sleep( 5 * time.Second)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如下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3,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5,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1,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4,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主程序退出!!
上面的例子,说明当我们定义一个无缓冲通道时,如果要对所有的 goroutine 进行关闭,可以使用 close 关闭通道,然后在所有的 goroutine 里不断检查通道是否关闭(前提你得约定好,该通道你只会进行 close 而不会发送其他数据,否则发送一次数据就会关闭一个goroutine,这样会不符合咱们的预期,所以最好你对这个通道再做一层封装做个限制)来决定是否结束 goroutine。
所以你看到这里,我做为初学者还是没有找到使用 Context 的必然理由,我只能说 Context 是个很好用的东西,使用它方便了我们在处理并发时候的一些问题,但是它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换句话说,它解决的并不是 能不能 的问题,而是解决 更好用 的问题。
3. 简单使用 Context
如果不使用上面 close 通道的方式,还有没有其他更优雅的方法来实现呢?
有,那就是本文要讲的 Context
我使用 Context 对上面的例子进行了一番改造。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 其实可以写成 case <- ctx.Done() // 这里仅是为了让你看到 Done 返回的内容 case v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接收到通道值为:%v,监控结束。\n", number,v)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 i) } time.Sleep( 1 * time.Second) // 关闭所有 goroutine cancel() // 等待5s,若此时屏幕没有输出 <正在监控中> 就说明所有的goroutine都已经关闭 time.Sleep( 5 * time.Second)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这里面的关键代码,也就三行
第一行:以 context.Background() 为 parent context 定义一个可取消的 context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第二行:然后你可以在所有的goroutine 里利用 for + select 搭配来不断检查 ctx.Done() 是否可读,可读就说明该 context 已经取消,你可以清理 goroutine 并退出了。
case <- ctx.Done():
第三行:当你想到取消 context 的时候,只要调用一下 cancel 方法即可。这个 cancel 就是我们在创建 ctx 的时候返回的第二个值。
cancel()
运行结果输出如下。可以发现我们实现了和 close 通道一样的效果。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5,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4,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1,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3,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主程序退出!!
4. 根Context 是什么?
创建 Context 必须要指定一个 父 Context,当我们要创建第一个Context时该怎么办呢?
不用担心,Go 已经帮我们实现了2个,我们代码中最开始都是以这两个内置的context作为最顶层的parent context,衍生出更多的子Context。
var ( background = new(emptyCtx) todo = new(emptyCtx) ) func Background() Context { return background } func TODO() Context { return todo }
一个是Background,主要用于main函数、初始化以及测试代码中,作为Context这个树结构的最顶层的Context,也就是根Context,它不能被取消。
一个是TODO,如果我们不知道该使用什么Context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但是实际应用中,暂时还没有使用过这个TODO。
他们两个本质上都是emptyCtx结构体类型,是一个不可取消,没有设置截止时间,没有携带任何值的Context。
type emptyCtx int func (*emptyCtx)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 return } func (*emptyCtx) Done() <-chan struct{} { return nil } func (*emptyCtx) Err() error { return nil } func (*emptyCtx)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return nil }
5. Context 的继承衍生
上面在定义我们自己的 Context 时,我们使用的是 WithCancel
这个方法。
除它之外,context 包还有其他几个 With 系列的函数
func WithCancel(parent Context) (ctx Context, cancel CancelFunc) func WithDeadline(parent Context, deadline time.Time)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Timeout(parent Context, timeout time.Duration)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Value(parent Context, key, val interface{}) Context
这四个函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参数,都是接收一个 父context。
通过一次继承,就多实现了一个功能,比如使用 WithCancel 函数传入 根context ,就创建出了一个子 context,该子context 相比 父context,就多了一个 cancel context 的功能。
如果此时,我们再以上面的子context(context01)做为父context,并将它做为第一个参数传入WithDeadline函数,获得的子子context(context02),相比子context(context01)而言,又多出了一个超过 deadline 时间后,自动 cancel context 的功能。
接下来我会举例介绍一下这几种 context,其中 WithCancel 在上面已经讲过了,下面就不再举例了
例子 1:WithDeadline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Deadline(ctx01, time.Now().Add(1 * time.Second))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2,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如下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例子 2:WithTimeout
WithTimeout 和 WithDeadline 使用方法及功能基本一致,都是表示超过一定的时间会自动 cancel context。
唯一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函数的定义看出
func WithDeadline(parent Context, deadline time.Time)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Timeout(parent Context, timeout time.Duration) (Context, CancelFunc)
WithDeadline 传入的第二个参数是 time.Time 类型,它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意思是在什么时间点超时取消。
而 WithTimeout 传入的第二个参数是 time.Duration 类型,它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意思是多长时间后超时取消。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 相比例子1,仅有这一行改动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ctx01, 1* time.Second)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2,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的结果和上面一样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例子 3:WithValue
通过Context我们也可以传递一些必须的元数据,这些数据会附加在Context上以供使用。
元数据以 Key-Value 的方式传入,Key 必须有可比性,Value 必须是线程安全的。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以 ctx02 为父 context,再创建一个能携带 value 的ctx03,由于他的父context 是 ctx02,所以 ctx03 也具备超时自动取消的功能。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 获取 item 的值 value := ctx.Value("item")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 %v \n", number, value)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ctx01, 1* time.Second) ctx03 := context.WithValue(ctx02, "item", "CPU")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3,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如下
监控器4,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5,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1,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3,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2,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6. Context 使用注意事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