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immy 日期: 2025/1/12 浏览:2)
前言:位于温州市西南部的文成县,不单单是浙江省第二大侨乡,其县名的来历也非同小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是人们对于大明王朝开国功臣诚意伯刘基的赞誉。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十二月,明武宗朱厚照下诏追赐刘基为太师,谥文成。而文成县的县名,就来自于刘基刘伯温的谥号。
作为本县的招牌人物,刘基在家乡的地位自然非同小可。在刘伯温故里景区内的刘基庙,旧称诚意伯祠,更是来头极大,是正统二年(公元1458年)由明英宗朱祁镇亲自下旨建造。
癸丑,命浙江处州府建故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刘基祠堂。从基孙,翰林院博士禄奏请也。—《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九》
浙江文成刘基庙
那么问题来了,刘基在大封开国功臣之时,明明在三十六位公侯伯之中排名垫底,他是怎么获得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溢美之词的呢?电视剧《山河月明》之中,诚意伯刘基突然去世,结果明太祖朱元璋暴跳如雷,丞相胡惟庸大惊失色。可是在史书以及野史之中,这两人不正是刘伯温之死的直接责任人吗?电视剧是不是在为他们洗白呢?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今浙江文成),生于蒙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这位明朝第一谋士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12岁考中秀才,被父老乡亲视为神童。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23岁的刘伯温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这个前元进士的身份,既是刘伯温日后在朱元璋那里的敲门砖,也是他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不和的根本原因。
因为家里不缺钱的缘故,刘基直到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才正式前往江西高安县赴任,官职是正八品的县丞。据说刘县丞工作态度不但认真而且清廉,因此五年过去了,还是在县丞的职位上原地不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然官场黑暗,那就不干了,刘县丞挥挥手辞职了。
刘伯温剧照
不过刘基毕竟是进士出身,一年多之后的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朝廷重新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儒学提举司设于各行省所在地,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设从七品副提举一员。这等琐碎无聊的差事交给刘基来做,自然是有些屈才,重新工作仅仅一年,他又不干了。身为浙东名士,刘基的名气很大,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赵天泽就一直将其比作诸葛亮。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辞职之后,刘基从老家到丹徒再到杭州,一路游山玩水外加和三五好友诗文相和,这样潇潇洒洒的日子持续了八年,直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七月徐宋政权大军攻陷杭州为止。自23岁高中进士后,刘大才子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在工作,真正是我辈打工人的楷模。
此时海贼方国珍正在刘伯温老家一带闹腾,朝廷顺势起用他为元帅府都事协助讨贼。本以为“诸葛伯温”扇子摇几下,方国珍就要灰飞烟灭了。结果方国珍越打越强,最后逼得朝廷主动对其招安,刘基一气之下再次甩手辞职。转眼又过了八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刘基终于遇上了改变他命运的贵人:朱元璋。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刘伯温和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一起前往南京,在半百之年开始了人生的再创业。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经过多年的打拼,朱元璋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偏安南京一地,他们的目光已经逐渐投向了整个天下。刘基这样的名士能够在这个时间点加入,对朱元璋阵营的身份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的主要工作是提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意见。比如对于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劲敌,刘伯温的看法是先对付实力强大的陈友谅,再对付实力稍弱的张士诚。
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上文说过刘伯温“尤精象纬之学”,也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让本就是星象爱好者的朱元璋对他更是倚重。每到重要时刻,刘伯温都会出来仰观天象,然后给出一个己方必胜的结论。比如当老朱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之际,刘伯温立刻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双方决战于鄱阳湖之时,为了鼓舞军心,刘伯温又提出了“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我们不要低估古人对于天象的信任,军心士气在任何时候都是取胜的重要因素。
刘伯温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北伐明军顺利班师之后,已经开国三年的朱元璋正式大封功臣。本次共册封公爵6人,侯爵24人,伯爵2人,俗称开国36功臣。刘基的爵位是诚意伯,排名还在另一位伯爵忠勤伯汪广洋之后,名列第三十六位。虽说老朱在诰文中将刘伯温比做张良和诸葛亮,不过这话听听也就算了,因为汪广洋也是这样的待遇,除非你认为汪广洋等于刘伯温。
朕兵至括苍,前御史中丞刘基挺身来归,委质事朕。累察乾象,多效谋猷。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从册封诚意伯的诰文来看,在朱元璋心目中,刘伯温最大的能耐还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就是身边的一个高级参谋。
丞相争夺战
本次位列三十六功臣之首的是中书左丞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作为一个已经年近花甲的老牌人精,早在封公之前李善长就已经提出自己年事已高,要求退休。当时为了谁能够接李善长的班,朱元璋和刘伯温进行了一番谈话。
朱元璋心目中的第一人选是中书右丞杨宪,此人是山西阳曲人,建国前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同时还是刘伯温的好友。对于杨宪,刘伯温给出的评价是“有相才无相器”,意思就是不适合。
随即老朱抛出第二个人选:高邮人汪广洋。这位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起就跟随朱元璋的元老,行政能力极强。明军北伐收复山东之后,朱元璋立刻让汪广洋前往当地安抚军民,可见对其能力的认可。要知道作为明军大举北伐的跳板,山东治理不好的话后患无穷。然而在刘伯温看来,汪广洋气量狭窄还不如杨宪:“此褊浅殆甚于宪”。
胡惟庸剧照
两个人选都被否决,朱元璋看了眼刘伯温,提出了最后一个人选:胡惟庸。胡惟庸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起便追随朱元璋,并且长期担任地方工作。不但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团结同僚也很有一套。只是有一点,他是李善长的定远老乡,朱元璋把他提出来,显然有平衡淮西勋贵的用意。
不曾想刘伯温一听胡惟庸的名字就炸毛,给了一句极其恶毒的评语:“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什么意思呢?所谓的“驾”,可以泛指普通车辆,也可以特指帝王的车。偾,音[fèn],是败坏、搞糟的意思。辕,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这是直指胡惟庸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很不高兴,在他看来,这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和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之间的党争。于是他试探了一下刘伯温: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实际上刘伯温的年纪比李善长都大,他就算内心渴望成为丞相,嘴里也不敢答应,所以打了一番太极拳,把老朱的问题糊弄了过去。最终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依然任命了杨宪作为中书左丞相。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杨宪出任丞相还不到一个月就被扳倒,他的死成为了明初的一桩疑案。根据《太祖实录》的记载,当时刘伯温在背后捅了他好朋友杨宪一刀:“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日后朱棣在靖难篡位之后,曾经提起杨宪不敬懿文皇太子朱标的往事。朱标是宋濂的学生,宋濂是刘基的好友,背后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太子,君之副。慢太子,即慢君。洪武初,懿文太子召中书左丞杨宪,不即至。皇考闻之,震怒。未几,竟坐极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二》
胡惟庸剧照
来自胡惟庸的报复
杨宪之死让朱元璋意识到目前朝堂党争的剧烈程度,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长正式退休,中书右丞汪广洋升任中书右丞相,参知政事胡惟庸升任中书左丞。当年三月,诚意伯刘基也被迫退休。
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从以上这则记载可以看出,刘基一来对于自己不得不退休,内心非常不满。二来又对来自朝廷的监视非常敏感。如果他能一直这么谨慎,倒也可以安度晚年,然而一起“谈洋争地案”,让刘伯温落到了胡惟庸手里。
所谓的“谈洋”,是和福建接壤的一块隙地。刘伯温想将此地据为己有,但这里还有不少老百姓,怎么办呢?诚意伯大人上奏朝廷,称这里自方国珍时代开始就有奸民贩卖私盐,为了地方安宁,必须巡检司进行巡查,实质就是要把原来居住于此的百姓赶走。
不过这里的老百姓也很彪悍,就是不走,当地官府也没办法。刘伯温勃然大怒,此时他不觉得自己这个诚意伯是个草民了,派出长子刘琏直接到南京去告御状。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一面之词,让刑部把当地官员抓回南京问话。
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大概忘了,现在的丞相已经换成了胡惟庸。以伯爵之尊和老百姓争地,估计胡丞相看到这个案子嘴都合不拢了。胡惟庸不紧不慢地向朱元璋汇报刘基的错误,其一任何状子都要先进中书省,刘基却让长子直接来找陛下,这是程序错误。其二根据我们的调查,刘基是因为谈洋那块地有“王气”,想把它当作自己的墓地,所以才找了个借口把老百姓赶走。朱元璋平生最恨与民争利,但念在刘基开国元勋的份上,只是削去了他的岁禄作为惩戒。倒是刘伯温听说消息之后立刻赶赴南京谢罪,并且就此长居京师(可能也是没脸在家乡再待下去)。
惟庸具言于上,上以基勋旧,赦其罪勿治,但令夺其禄。省部犹欲送琏狱,上时已敕琏归,竟弗问。基乃入朝,自引咎谢,遂居于京师。—《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九》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一直在京师闷闷不乐的刘伯温终于病倒了。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的病,很可能还是和“谈洋争地案”有关,于是他让丞相胡惟庸代表自己去探望一下诚意伯。随同而来的太医为诚意伯诊了脉,开了药,刘家人照单抓药,刘伯温却感觉病情越来越重,“若有物塞腹中”,非常痛苦。
到了三月份,朱元璋眼看刘伯温的病情毫无起色,而且似乎大限将至,于是下旨派车送他回浙江老家,这也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不过老朱对刘伯温鱼肉乡里行为依然难以释怀,在给他的御制诰文之中还不忘提上一笔:“何图咎生乡曲,有干国宪”。
刘伯温剧照
四月十六日,诚意伯刘基病逝,享年65岁。对于父亲的死,刘基的两个儿子刘琏、刘璟都认为是胡惟庸下的毒手。经过几年的舆论发酵,胡惟庸毒死刘伯温几乎成为了共识。以致于后来连朱元璋都对胡惟庸有所怀疑,特意将其在中书省长期的老同事汪广洋叫过来询问。在汪广洋斩钉截铁地表示绝无可能之后,老朱一怒之下还把他给贬去了海南岛。
至是,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八》
等到胡惟庸倒台,毒死刘基这个罪名更是被打成了铁案。胡丞相冤啊!首先他和刘基是对头不假,可以当时刘伯温的处境,胡惟庸留着他继续看笑话不是更合理吗?为什么要下毒呢?其次药方是太医开的,药是刘家人自己去抓的,胡惟庸怎么下毒?难道亲自掰开刘伯温的嘴灌下去吗?其三早就有人指出,从现代医学来分析,刘伯温的症状非常像晚期肝癌,从发病到去世就在几个月时间。古代似乎也没有这样时间精确的毒药。
结语:刘伯温在明朝开国之时有功吗?当然有功。但你要说他功劳有多大,朱元璋缺了他就不行,这也谈不上。开国三十六位功臣,刘伯温排名垫底,那真不是老朱要故意打压他。
至于说胡惟庸毒害刘伯温,基本算是一桩冤案,更不用说还是朱元璋授意。老朱恐怕也想不到,他把这个罪名按到胡惟庸头上,若干年过后,这个罪名居然会落到自己头上。历史是个小姑娘,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有权对其进行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