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家揭秘《微信用户报告》背后的巨大商机

(编辑:jimmy 日期: 2025/1/9 浏览:2)

观点导语

面对一份数据报告,最重要的在于解读,发现其背后揭示的、对自己的商业行为最重要的指导信息。笔者在本文中所谈及的,均为个人观点,并非微信的官方意见。文中所引用的数据,皆来自于官方23日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的“微信生活”报告,且皆引用原始截图,不会泄露公司的任何机密。仅作为一个技术、产品和商业的跨界者,为读者带来一些参考和思索。

活跃账号数,而非“人”数

平均“日登录用户”5.7亿,但各位注意了,这并不代表5.7亿“人”,而是5.7亿账号。我们知道,不少用户都“一个人具有多个微信账号”,尤其一些用于营销的“账号池”,更是动辄几十上百个号。

数据科学家揭秘《微信用户报告》背后的巨大商机

不过,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例如QQ、微博等)又具有一定的“横向可比性”。因为一人多号的现象,基本上在各大社交平台都存在,集团式营销的行为也是都存在。因此活跃账号数(尤其是“日活”)的绝对值,也能反应不同平台的用户基数及“黏度”。

不论如何,“日活”5.7亿这个数字,已经足以甩国内任何互联网平台十万八千里了(新浪微博、淘宝天猫支付宝的日活用户数,估计也只有几千万)。所以,移动互联网上的一切生意,谁能充分利用好微信平台,谁就将是一方霸主。从业者应该更多思考一些开放式合作的策略

“活跃用户增速”与“城市渗透率”结合来看

今年“日活用户”数比去年的同期增速还快,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基数增加:随着新用户加入使用微信,并且沉淀下来,也会自然使得DAU增加;从城市渗透率来看,微信在一线城市基本上已经饱和,二、三线城市应该是新用户的主要来源,增速势头较猛;而四、五线城市基本还处在未太发掘的状况,可以预期未来几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类似电话、手机等向全民大众渗透、普及的过程。

数据科学家揭秘《微信用户报告》背后的巨大商机

2)用户活跃度提升:任何用户使用新产品都存在一个“适应—探索—发展—成熟”的过程,对于社交类app的新用户,刚开始时活跃度难以太高,毕竟没有养成习惯,尚未成为其生活的“必需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已经养成习惯,并且很多“同龄人”(广义上的,这里请读者自悟,有缘人得之)都加入此平台后,就开始越来越活跃了。

3)经济大环境:今年的经济大环境可谓是波澜起伏,经历了股市的暴涨然后暴跌,也经历了“万众创业”的疯狂然后资本寒冬来临,还经历了O2O、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与死亡倒闭潮,并且央行的屡次降息降准以及7万亿刺激,无不侧面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继续恶化”与“虚拟经济的重挫”。回想以前关于“网络游戏”生命周期的研究报告,但凡实体经济越不景气,网络游戏就越火爆(做网络游戏的朋友可能迎来一个小春天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和疲惫,就会倾向于寻求虚拟平台上的“精神慰藉”。那么究竟经济大环境的因素占据多大比重,还需要看用户在微信平台上的娱乐行为(例如玩游戏、阅读资讯新闻八卦、VOIP亲密聊天等)的沉迷度如何。

用户每天的生活习惯

典型用户在一天当中的行为习惯,这页ppt简直太重要了!一切营销和运营活动,都需要抢夺用户的眼球,而如何“优雅地”争取曝光却不让用户感到反感或厌烦,是带来高转化率和营造品牌映像的关键。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贴合用户的行为习惯,即“在用户自发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恰好展现给他所需的”。

数据科学家揭秘《微信用户报告》背后的巨大商机

1)起床之后,回回信息、刷刷朋友圈,这时候用户大都可能不喜欢深度、烧脑的文章,反而一些新闻、轻松娱乐的文章资讯能够带来清晨好心情。

2)上班途中,也不适合深度阅读,大多看看娱乐轻松的,或者小说,或者玩个休闲游戏。在这里,“不紧迫、碎片化”非常关键。由于接下来到达公司后要吃早餐并微信支付,所以类似美团外卖、饿了么早餐或者其他的O2O应用,可以抢注这个时间段,投放一些美味信息和打折促销。

3)9点之后用户进入工作状态,切莫此时去骚扰,也不要做朋友圈的诱导转发之类的营销曝光,那是无用功。但是如果有相应的PC端产品的话,此时倒可以考虑点儿po出提升办公效率、舒适度方面的产品简介,但要图文并茂、简洁轻松。

4)午休时段,切勿打扰或者无效营销。我就在这个时段因为某些app推送信息,惹得我直接卸载。而且此时段电话我的非熟人号码,一律标成“骚扰”、“诈骗中奖”。此处引用《天下无贼》里面那句经典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简直太贴切了。

5)咱们国人最认真工作的时段就是下午2点~5点了。一切烧脑、耗时、高强度的工作,估摸着都在这段时间内了。诸君要是想在此时段内作何营销推广,我也就不多点评了,智者自悟。

6)晚上8~11点,为全民“网络high”时段。根据我的亲身体验,也是众多公众号密集推送文章资讯的时段,以及各种转载、集赞、诱导转发的粉墨舞台。诚然,这是信息曝光的“黄金时段”。但是,海量信息竞争,博取用户眼球,这里面也是个红海血腥的拼杀场。如何胜出?技术层面不妨考虑点儿博弈论(此处笔者也是点到即止,有缘者自悟)。

活跃最高峰

平均来看,微信用户“群体性活跃”的最高峰是每晚10点。想想也是合情合理,那些吃饭会友各种浪的人们,此时也该回家了,收发一下信息、刷刷朋友圈或是看个视频啥的,是比较典型的行为。

数据科学家揭秘《微信用户报告》背后的巨大商机

至于去年高峰出现在22:30,而今年为何提前了半小时?这个问题可能简单,也可能很不简单。笔者对此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猜测:

1)随着微信向二、三线城市的渗透,更多新用户加入,他们是社交app的后进者(说句实话这时候才加入微信,不是奥特曼是啥?)。通常这些用户不是互联网行业的,而大多数传统行业、公务员、中老年人,都习惯早睡早起,按时作息,所以他们的加入可能导致大盘的活跃时间提前,相应的睡眠时间也提前。

2)经济大环境相比去年更加不景气,人们失业的多了,加班的少了,即使加班可能也没啥紧迫正事儿,于是就玩呗,嗨起来的时间比去年更早点儿了。

3)最近两年,互联网和金融行业频频爆出青壮年leader或从业者猝死的新闻,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作息了?

4)这里可能存在一个悖论。其一是用户更早进入活跃态,说明微信的黏度提高了;其二用户活跃巅峰提前,沉寂也提前的话,也可能是某些其他app或产品或电视节目,覆盖了晚10点到凌晨这个时段。前者是利好,后者是利空。还有一方面值得提的就是,今年好看的电视剧以及网民追剧的现象貌似比去年火热一些,毕竟范冰冰的《武媚娘》、赵丽颖的《花千骨》和胡歌的《琅琊榜》等,都是朋友圈热点话题。用户追剧的同时,拨弄一下微信是常事。若是大量用户集体追剧,而电视剧的播出时间通常是晚8~10点,所以高峰期提前也解释得通。

微信成为“通话神器”

每天通话总时长2.8亿分钟,这是什么概念呢?前面我们知道微信日活跃账号数5.7亿,打个折扣,估算对应的人数为4亿吧,于是人均每天通话时长0.7分钟。而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的用户,每天打电话多少呢?大多数人购买的都是最低价位的套餐,就算乐观点,平均选择联通66元套餐,对应的通话时长平均大约150分钟一个月,于是每天平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