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immy 日期: 2025/1/11 浏览:2)
上半年,所负责的业务线加速运营步伐,所负责的UGC业务线,用户产生内容数量增长11倍,流量数据翻番。当然这不全是我的功劳,我也不会占为己有。但是做过运营的人都知道,业务数字的迅速增长,必然伴随的是产品、运营的加倍推进,运营人员脱胎换骨式的历练。放任式的凭其自我成长,想在短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效果,不敢说是不可能,但起码资历尚浅的我还没有接触到过。
对于产品为什么先说产品?因为我喜欢产品,喜欢做产品。除此之外,上半年的运营是从产品改进入手的,数据达到一定量级后,运营活动、运营强度相对减弱,但是产品改进,从未停歇。
找准产品定位
产品的定位问题也是我们上半年花费很长时间摸索的事,是走pgc路线还是ugc路线亦或是两者并存,作为交易平台的一部分,我们最终选择了UGC,我认为是对的;
做用户调研
用户调研对产品改进有利无害,往往我们自己想破脑袋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决定,但是找几个小白用户就能搞定;我们做过问卷调查,个人觉得反映的问题还是蛮实用的,只可惜调研结果基本是没用过、后期也没有再做。这里也要说,调研结果不能照单全收,核心功能的设定需以公司战略为定位,其余功能需结合PM的专业角度去分析取舍。
做用户体验
大的产品功能需要服从业务定位、战略定位,但用户体验往往是可以从小的细节着手,不受太多约束。比如UGC产品用户内容提交流程,一定要保证能一气呵成的走完,中间不要卡壳,提交内容之前,不赞成使用任何弹出框式的提示。这才是真正考验产品经理个人能力你的地方,因为大的功能往往是由boss们决定,根本不是产品经理能够做主的。
产品新尝试、试错
不明确产品长远定位、无法判定各种选择孰优孰劣的情况,就应该去小范围的试错,很多东西其实只有给拿出来用了,用户才知道他爱不爱用、你才知道它好不好用。但是经试验不够理想,弃用的功能一定要及时下线。我们就曾犯过此类的错,导致用户产生质疑,这玩意儿是干嘛的,纯摆设吗?摆设也还好,如果涉及到用户交互甚至用户利益的问题,那就只能呵呵了,等风来吧。
内容展示上,最好以产品、用户为驱动,少一些人为干预
尤其像一些靠UGC内容来推动用户交易的平台,如商品、酒店、楼盘点评这种,如果编辑能够干预的太多,就必定受制于前台销售、受制于合作客户而将展示内容向卖方这边倾斜,就会导致网友认为不真实,但这类产品真正的用户买方不是卖方。另一方面广告、垃圾内哦让在产品层面无法屏蔽,优质、精华内容也需要编辑一个个手动去筛选找出。编辑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这类基础工作上,留给编辑去策划、去实施运营上的精力就少了。
对于运营运营的规范性
产品初期成长阶段,这类规范性的章程、文档一定要形成,并且明确告知各级运营人员,并选择和用户相关内容在前台页面做相关展示。比方说UGC内容的审核,没有规范,那删除、推荐就乱套了,每个运营人员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处理,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参差不齐的“优质内容”、莫名其妙被删除、被拉黑、被处罚。这样的产品,哪还有用户愿意陪你玩。
运营的连贯性
其实是想说,运营一定得有个长远的规划,在大的目标框架下,细化好每一步该做什么。如我们第一步,一方面针对核心功能、启动数据方面的运营,做底层数据建设,一方面通过自己运营人员的大量使用,配合产品、技术将非核心功能尽量完善,让bug无处藏身。后面才会针对其他特色、可以增加用户黏着度的功能做运营强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产品初期虽然各种不好用,但是核心功能必定是经过各种测试,相对比较完善好用的部分。也只有通过核心功能的使用,才能积累大量的核心数据,这就必须得有运营的强力推进。新增用户、核心内容数据有了,才可进一步做活跃用户、优质内容数据。
线上+线下相配合
绝大多数产品都不可能单纯依靠在网上推广,就想成功。尤其是一些本身业务就涉及到线下的产品,必须得有线下运营的配合。uber、神州专车、滴滴、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房天下app等,线下推广做的比线上还要多。线下活动推广,奖品、时间、地点、天气、人选各种因素都需要组织好,不是所有的运营人员都适合参与线下推广。
奖品不要只盯住贵、便宜有特色的奖品对你对用户都好。时间要选好,如果需要用户现场操作,最好是在下班时间、周末,这样用户才有时间耐着心思走完整个流程,你不能在中午1小时吃饭时间,让人家下载app、扫描二维码、进入活动页面、提交用户信息或是注册登录、搜索饭店名称、点评饭店、截图、关注微信号、回复截图内容、领奖品。。。这么多的环节,你还是回家自己玩吧。
以上仅做分享,希望向大家多多学习。